台湾近日向美国提交了一份武器采购清单,这中间还包括6架被称为“空中望远镜”的预警机和10架“反潜顺风耳”反潜直升机,以及若干火炮。
这些高科技装备的采购背后,实际上反映出台当局在维护自身安全上的一个极具争议的策略;通过巨额军购来换取所谓的“安全保障”,但这真的能买来真正的安全感吗?
先来看看这些军购项目背后的真相。台当局近年来持续不断的增加军费开支,2023年这一数字更是飙升至6068亿新台币,占到了GDP的2%之多,其中对美军购部分占到全部开支的27%。
但这样的投入是不是真的能够带来安全呢?我们拿最近的例子来说,台湾海军使用的S-70C反潜直升机,平均服役年龄已达到了32年。
这个冷战遗留下来的老旧装备不仅零件供应难以为继,还不得不硬撑到新型MH-60R直升机抵台。而美国自己海军的航母尚且未能配齐E-2D预警机,台湾订购的那批预警机何时能到货仍是未知数。
在歼-20战机常态化绕台巡航的背景下,台空军在做着数量上的纠结,而的运油-20加油机早已增强了作战飞机的滞空能力。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,难道几架二手预警机就能改变吗?
在美售关系上,台湾长期处在食物链的最底端。以MH-60R反潜直升机为例,这一装备在特朗普时期一度被视为“太平洋守护神”,随即在拜登任内成为“战略敏感品”,如今又待价而沽。这种政治博弈下的游戏规则揭示了美国对售并非简单的商业交易,而是夹杂着浓厚的政治算计。
价格方面也充满了戏剧性,2019年,MH-60R的单机报价还在4000万美元上下,如今却暴涨至6200万美元,涨幅达到了55%。就连美国的华尔街投机客都自愧不如。这一切让人不禁怀疑,台湾所购到底是军备还是一场政治表演?
更多的是,兰德公司的报告数据显示,过去20年台湾从美国采购的145项军事装备中,有83%是美军现役装备的版,17%是即将退役的二手货。
比如广为吹嘘的“鱼叉”导弹,到货的竟然是落后两代的Block IC型号。甚至连佩洛西访台之后交付的刺针导弹,都是1997年生产、保质期仅剩3年的库存货。在这样强烈的“美式幽默”下,台湾何谈“拒统”的实力?
美国曾进行有关模拟推演:一旦台海冲突打响,火箭军的东风-17高超音速导弹可以在30分钟内瘫痪所有机场跑道。而台湾花大价钱打造的“空中指挥所”,可能连机库大门都出不了就已成废铁。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兵棋推演承认,在“杀伤链”作战体系面前,台湾预警机的存活时间不会超过12分钟,这样的差距,不是靠购置几架新飞机能填补的。
此外,台湾当局所谓的“抗衡大陆”的言论,在强大的军事科技面前显得很脆弱。要知道,通过台海的宽度都不足以限制一次东风导弹的全面部署,而台当局寄予厚望的“航母杀手”雄风三型导弹,更是在去年试射时偏航误中渔船。如此水平的战备,能否支持台当局那些豪言壮语?
综合来看,台湾继续采取这种高度依赖美国军火的策略,只会陷入更危险的境地。台湾未来的和平与发展,离不开正确评估自身的真实的情况,而非一味地倚仗外部力量来谋求独立。与其继续沉溺于这场高昂且不确定的军购游戏,或许更为理智与务实的做法,是通过对话与合作来寻找和平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